中國緊固件企業穩增長的“重重憂患”
對于緊企而言,2012年國內經濟形勢低迷,再加上歐債危機持續發酵,整個經營環境甚為不利,行業面臨前所未有的考驗。在中央“穩增長”基調下,行業也是積極響應,不遺余力地投入這場“穩增長”戰役。不過,其面臨的憂患豈止一兩個:歐債危機、外需不振、原材料價格上漲、經營成本增加、融資渠道難…… 吹響“穩增長”號角 據GDP、PPI、PMI等諸項經濟指標數據顯示,2012年上半年國內經濟增速放緩、下行壓力大。其實早在去年歲末,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就定下了“穩增長”的調子;2012年4月至8月間,中央又反復強調把“穩增長”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在中央“穩增長”口號下,各地面對經濟下滑,第一時間想到的便是老法寶——投資。廣州、寧波、南京、長沙等地相繼推出一系列穩增長的重大投資項目及經濟刺激政策。這其中便涌現出廣東湛江市長王中丙因“親吻國家發改委批復文件”而成為網絡焦點人物的“事跡”。確實,該事件也從某個側面反映出中國新一輪的地方投資熱已然掀起。 那么必然有一個問題成為各界關注的焦點,即各地頻出的穩增長政策到底能否拉動經濟穩定增長?經濟學家易憲容提出,“穩增長”不可走2008年的老路。他表示,在國內經濟沒有出現質上根本變化的情況下,新一輪的經濟刺激政策所關注的焦點更多的是長期經濟增長持續穩定性,而不是在短期內回復到兩位數以上的增長水平。還有學者擲地有聲地提出:中國經濟要保“8”還是保命? 在拉動經濟的“三駕馬車”中,出口、內需都不景氣。2012年,國家穩增長也面臨諸多壓力,要實現全年GDP7.5%的目標絕非易事。 說到緊固件行業,用“陰霾密布”來形容目前的行業狀況并不為過。“穩增長”談何容易。 緊企“內憂外患” 緊固件——國民經濟各行各業應用范圍最廣、使用數量最多的機械基礎件,俗稱“工業之米”。經過多年發展,目前中國緊固件行業依然“大而不強”。正如晉億實業副總涂志清所說:“我國的生產量、出口量都是最大的,但我們不強。去年,國家還要花將近30億美元從國外進口。” 如今,國內緊固件行業“內憂外患”,面臨著巨大的發展壓力。內憂,一方面指國內緊固件產品被誤導為“二高一資”產品,國家原本鼓勵產品出口和鼓勵內外投資等各種優惠政策已全部取消;另一方面指緊企生產經營的各項成本不斷攀升。浙江省緊固件行業協會副秘書長陳冠達給筆者分析了導致成本大幅上升的五大因素: 一、勞動力成本,2012年比去年同期增加30%,比如2011年8萬元的技術工2012年要10萬; 二、融資成本,無論從銀行還是民間融資其成本都很高; 三、庫存壓力,內部需求不足導致貨物放在倉庫,這也增加了企業的運行成本; 四、接單成本,參展花費甚大。比如參加廣交會,其間的食宿費用、攤位費用至少要20萬,但是接到的單子寥寥無幾,所以企業參展越多其成本就越大; 五、環保成本,國家對于環保的要求越來越高,企業要達標的話自然要投入更多資金。 “一方面利潤減少,一方面成本增加,再加上國內外如此嚴峻的經濟形勢,所以2012年的緊固件企業只有一個想法,就是‘挺過去’,當然其中的壓力確實不小。”陳冠達感嘆道緊企生存的不易。 外患,一方面是來自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經濟增速下滑,需求下降,企業訂單不足;另一方面就是國際貿易摩擦不斷,反傾銷反補貼給我國緊固件企業的出口帶來巨大困難。 所有這些,無疑對緊固件行業當前及今后一段時期的經營環境,尤其是出口形勢和緊企的經營業績極為不利。“挺過去”無疑成為各緊企2012年的最大愿望。